自杀现象持续吸引社会的广泛关注,自杀者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、引发自杀的病因学说、诊断评估手段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均受到密切注意,而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应对策略的效果,均亟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。
自杀者认知状态
自杀者往往陷入思维僵化、片面思考、视野狭窄的认知困境,这种精神状态极具风险。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面临重大挑战,难以构建或保持和谐的关系,常遭受人际关系的重大挫折,对于自尊、自主、成就等基本需求,尤其是对他人依赖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,因而不断遭遇失败。这种认知与人际困境,使他们深陷痛苦之中。
自杀致病理论
近十多年来,国际上关于自杀致因的研究已形成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,这些理论分别聚焦于神经生物学基础、认知因素以及心理动力因素。1999年,曼及其同事提出观点,指出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并不倾向于自杀,因此精神疾病并不能作为预测自杀风险的指标。他们还发现,自杀者普遍存在自杀倾向或特定特质,而这种倾向或特质受到基因结构和后天敏感性的共同影响。
逃避理论阶段
逃避理论提出,自杀行为的发生需要经历六个连续的阶段。这一理论为分析自杀行为的发展轨迹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,揭示了自杀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每个阶段都存在可能进行干预的时机。
自杀测评工具
自杀测评工具的研究已取得多项成果,涵盖了自杀的多个维度,包括自杀的念头、自杀行为以及既往自杀的致命性等方面。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自杀评估的理论和量表种类繁多,然而,它们在实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尚不明确。尽管如此,自杀计划、自杀经历以及物质滥用等问题,已被证实对于实际工作评估具有显著的辅助作用。
治疗目的与方法
此治疗方法将个体外在行为视为内心期望的体现,这种期望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需求紧密相连。治疗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:一是提升个体的自尊心,二是激励其作出更优选择,三是增强其责任感,四是提升其生活的真实性。治疗师需对病人给予积极关注,发掘其潜在能力,引导病人正视自身不足,同时协助病人增强积极的自我认知,克服消极的自我观念。
治疗效果现状
在自杀治疗领域,其他心理治疗流派鲜有学术研究的成果公布,同时,行为认知疗法与辩证行为疗法的效果亦不尽如人意。这主要是因为,一方面,关于其他流派的研究成果报告相对较少,另一方面,这两种治疗方法未能达到预期的疗效,这表明当前自杀治疗领域仍存在众多未解难题。